我国沉香文化的发展史
我国沉香文化的发展史
在我国传统文化中,香既是沟通人神、敬奉先祖的媒介,又有怡情养性、启迪才思之妙用;既是祛秽致洁、美化居室的妙方,又是养生疗疾、祛疫辟瘟之良药。对美好气味的追求,源自人的天性。早在远古时期,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使用香料。
我国沉香文化的初始阶段
早期由于自然环境等诸多原因的限制,我国香料以草木香为主,汉代随着疆域扩大,东西方贸易往来,大批树脂类香料进入,国人开始使用沉香。佛教传入中国,沉香便成为我国士人礼佛的圣品,中国的沉香文化和佛教紧密相连。《汉武故事》载有汉武帝在甘泉宫烧香礼佛的故事。汉代香料的使用还主要以“燃”香为主。在用香时,树脂类香料和草木香配合使用,而且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香具—博山炉。汉代流行神仙方术和黄老之学,传说海上有三座仙山:蓬莱、方丈、瀛洲,这三座仙山就是“博山”的意思。博山炉的设计很特别,炉盖上面镂雕山峦、云气,象征“三座仙山”的意境,工艺、造型绝妙,所以在汉朝时代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使用。例如,雕有青鸟造型的博山炉,其炉上雕刻的青鸟形象,与西王母的传说有关。传说中西王母掌有不死之药,是汉代最受尊敬的仙人,甚至被朝廷列为祭祀对象。而青鸟是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,能在人间与西王母之间传递信息,这更增加了博山炉的仙境气息。
我国沉香文化的成熟阶段
隋唐时期,国家的强盛,佛教、道教的兴盛,文化的繁华,把中国沉香文化推向了高峰,中外文化交流频繁,多种用香方式和器物传入中国。这时候用香量剧增,对香品的用法分类也有详细的规定:厅堂有堂炉、供炉焚香,卧室有卧炉、熏球焚香、文房有文炉、琴炉焚香,修炼有行炉、压经炉焚香,各不相同,可谓专香专用。随着香与佛教的关系越来越密切,香成为了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供养。提到佛教中用香的仪式,净瓶和香炉同是 “比丘十八物”之一,是佛教信徒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物。香篆是用香粉做成连贯的字形或图案,然后从一端点燃,顺序燃烧 。当时有一种“百刻香”,它是一种佛教用香,寺院常用它作计时器来使用。它把一昼夜分成100个刻度,从点燃到燃尽正好是一昼夜的时间。隋朝的几个皇帝都是烧香土豪,隋炀帝用香极度奢靡,每到除夕之夜,隋炀帝会在殿前设火山,预备大量沉香,每座火山都要烧几车沉香,火光高达数丈,几十里之外都能闻到香气,一夜之间要用去沉香两百车,房室中不点油脂灯火,而是悬挂一百二十颗宝珠用以照明,据称珠光媲美白昼—《杜阳杂编》。
大唐盛世,人们物质极大丰富,精神视野也逐渐广阔。食文化、酒文化、茶文化等各种文化相继发展起来的同时,熏香也成了艺术。于是,香也慢慢从祭祀和宗教仪式中走入皇室贵族的生活之中,香料出现了新的用法,香器也跟随时代的步伐有了新的发展。一件唐代镂空花鸟银香球,设计精巧令人称绝。香球外壳镂空,内心用轴心线相互垂直的内外两层持平环支撑一个小香盂,以圆环转轴的彼此制约和香盂本身的重心影响,使香盂随炉辗转而总能保持平衡。也正因如此,香球里面的香灰或火星都不会洒落出去,所以常被置于卧帐之中或悬挂在马车车厢内。这件香球的持平装置与近现代航空、航海不可或缺的导航仪器—陀罗仪的原理相同。香球的出现与使用,证明中国的持平装置技术最晚在唐代已应用于日常生活中。达官贵人、富裕人家经常性地聚会,争奇斗香,使得熏香艺术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。唐代,沉香用量也是极盛的,大臣家中拥有沉香床或者用沉香建的亭台楼阁实属普遍,这个时期使用沉香的仍是上层人士居多。
如果说唐代, 沉香从祭祀信仰走入了皇家贵族的生活,到了宋代优雅而怡情的香文化就慢慢融入了寻常百姓家。宋代是中国香文化的全盛时期,大量种类繁多品质优异的香料随海外商船进入中国。士大夫阶层的崛起,使宋代用香开始普及,成为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大唐盛世,人们物质极大丰富,精神视野也逐渐广阔。食文化、酒文化、茶文化等各种文化相继发展起来的同时,熏香也成了艺术。于是,香也慢慢从祭祀和宗教仪式中走入皇室贵族的生活之中,香料出现了新的用法,香器也跟随时代的步伐有了新的发展。一件唐代镂空花鸟银香球,设计精巧令人称绝。香球外壳镂空,内心用轴心线相互垂直的内外两层持平环支撑一个小香盂,以圆环转轴的彼此制约和香盂本身的重心影响,使香盂随炉辗转而总能保持平衡。也正因如此,香球里面的香灰或火星都不会洒落出去,所以常被置于卧帐之中或悬挂在马车车厢内。这件香球的持平装置与近现代航空、航海不可或缺的导航仪器—陀罗仪的原理相同。香球的出现与使用,证明中国的持平装置技术最晚在唐代已应用于日常生活中。达官贵人、富裕人家经常性地聚会,争奇斗香,使得熏香艺术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。唐代,沉香用量也是极盛的,大臣家中拥有沉香床或者用沉香建的亭台楼阁实属普遍,这个时期使用沉香的仍是上层人士居多。
如果说唐代, 沉香从祭祀信仰走入了皇家贵族的生活,到了宋代优雅而怡情的香文化就慢慢融入了寻常百姓家。宋代是中国香文化的全盛时期,大量种类繁多品质优异的香料随海外商船进入中国。士大夫阶层的崛起,使宋代用香开始普及,成为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我国沉香文化的繁盛与普及阶段
在宋代,焚香同点茶、挂画、插花并列为四般雅事,成为文人怡情养性的重要内容。写诗填词要焚香,抚琴赏花要焚香,宴客会友、独居默坐、案头枕边、灯前月下都要焚香,这种场景在古代绘画作品中尤为显著。宋代把沉香文化推向另外一个顶峰,从隋唐的极盛到宋代的极雅,那时还有另外一个进步,就是沉香走进了百姓家庭。这时候文章诗歌对沉香的描写从神佛、权贵开始转向日常生活,雅事上。宋代苏东坡因为特别喜欢沉香,他曾动情的写道:“夜香知与阿谁烧,怅望水沉烟袅。”在贬谪居留海南的三年间,他不仅给他隔海相望的弟弟苏辙送去的生日礼物是一个沉香山子,还专门写下关于沉香的不朽名篇《沉香山子赋》:
古者以芸为香,以兰为芬,
以郁鬯为祼,以脂萧为焚,
以椒为涂,以蕙为薰。
杜衡带屈,菖蒲荐文。
麝多忌而本羶,苏合若芗而实荤。
嗟吾知之几何,为六入之所分。
方根尘之起灭,常颠倒其天君。
每求似于仿佛,或鼻劳而妄闻。
独沉水为近正,可以配薝卜而并云。
矧儋崖之异产,实超然而不群。
既金坚而玉润,亦鹤骨而龙筋。
惟膏液之内足,故把握而兼斤。
顾占城之枯朽,宜爨釜而燎蚊。
宛彼小山,巉然可欣。
如太华之倚天,象小孤之插云。
往寿子之生朝,以写我之老勤。
子方面壁以终日,岂亦归田而自耘。
幸置此于几席,养幽芳于帨帉。
无一往之发烈,有无穷之氤氲。
盖非独以饮东坡之寿,亦所以食黎人之芹也。
以郁鬯为祼,以脂萧为焚,
以椒为涂,以蕙为薰。
杜衡带屈,菖蒲荐文。
麝多忌而本羶,苏合若芗而实荤。
嗟吾知之几何,为六入之所分。
方根尘之起灭,常颠倒其天君。
每求似于仿佛,或鼻劳而妄闻。
独沉水为近正,可以配薝卜而并云。
矧儋崖之异产,实超然而不群。
既金坚而玉润,亦鹤骨而龙筋。
惟膏液之内足,故把握而兼斤。
顾占城之枯朽,宜爨釜而燎蚊。
宛彼小山,巉然可欣。
如太华之倚天,象小孤之插云。
往寿子之生朝,以写我之老勤。
子方面壁以终日,岂亦归田而自耘。
幸置此于几席,养幽芳于帨帉。
无一往之发烈,有无穷之氤氲。
盖非独以饮东坡之寿,亦所以食黎人之芹也。
对海南沉香,他留下了“矧儋崖之异产,实超然而不群”的千古名句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也有词赞沉香“沉水卧时烧,香清酒未消”。随着和香的普及,香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须品,宋代还出现参杂香料的茶饼,香肥皂,甚至街头小巷都有卖成品香的店铺,可见香融入到那时人们生活的每个细处。此时,到处可见香店,每天凌晨各大户人家便到香店里做香篆。民间营业最早的行业,除了打铁、乘船、磨豆腐就是香店了。宋代是瓷器最鼎盛的时代,这个时期的香具尤为多种多样,其中也不乏名窑瓷器精品。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哥窑藏品100余件,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。由于隋唐用香的夸张,本来稀缺的资源就更加稀少。到了五代两宋时期,因沉香资源的减少,和香(多味香料合成的香)的使用有所增多,各类和香配方丰富完善起来。除了原料的变化,香的使用方法也有所改变,自宋代开始,“隔火熏香”渐渐代替了直接烧香。“隔火熏香”通过隔片炙烤香品,得文人雅士的青睐,成为文人墨客们书房首事。不产生烟气,香品香气释放得更加舒缓,香味醇和怡人,油脂释放效率更高,也能增添更多情趣。如同宋代的点茶一般,隔火熏香需要多种器具,流程繁多,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睐,成为文人墨客们书房首事。
香篆
元代承袭了宋代的用香文化,开始有计划地种植沉香并初具规模。但即使是人工种植的沉香,在当时也与白银同价。此时,沉香的使用更加方便和生活化。元代出现了方便使用的沉香线香,明代出现了小巧简单的宣德炉,在不少描写百姓生活的画作都可以看到香炉,意味着中国沉香文化民俗化。此时与宗教、王室、文人完全不同的全新沉香文化—百姓香文化已趋成熟。
明清时期,沉香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。文人用香风气盛行,把香视为名士生活的一种重要标志,以焚香为风雅、时尚的事情,对香具、薰香方法、品香都非常讲究。明代雕刻艺术发展迅速,沉香雕刻作为新型材质同样也受到当时手工艺人的关注,出现了大量的沉香雕刻艺术品,这些沉香雕刻品上有花卉、人物、山水,雕刻技艺高超,都是采用高品级沉香雕刻而成的。到明朝时期,线香已有广泛使用,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术。各类典籍都有很多关于香的记载,周嘉胄所撰《香乘》尤为丰富。
清朝中期受海禁影响,海外的香品无法进口,沉香原料匮乏,所以皇宫中对沉香的使用更加珍惜。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有这样一个记载:“员外郎白世秀将做得伽南香数珠一串计一百零九个,重二两四钱,回残渣末重四两五钱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进讫。”宫里做手串剩下的香末都要回收,可见香料的珍贵。清代,玉器和珐琅器格外受到皇家贵族的喜爱,所以这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玉质和珐琅香具,不仅有实用的焚香功能,更具装饰性和观赏性。清代开采技术和制香技术的提升使各个阶层用香都到达繁荣的阶段,从饰品到把玩件到日用的线香、塔香层出不穷。当然,在繁荣的背后是对沉香资源的进一步掠夺,这直到鸦片战争拉开中国的百年动乱序幕,沉香方有稍作喘气的时机。动乱期间中国的香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遭到冲击,而在民国时期,沉香文化已经出现断层,但还有少数富庶家庭仍保留着用使用沉香的习惯,张爱玲在她的一篇小说《沉香屑:第一炉香》里,也提到了沉香,文中说,“请您寻出家傅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,点上一炉沉香屑,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,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,我的故事也该完了。”由此推测,在她所身处的民国时代,人们还有用香炉燃点沉香屑的生活习惯。中国大陆直到改革开放前后沉香文化方才慢慢复苏,可幸,如今国家发展昌盛,在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发展高峰中,香文化又再次悄悄地回到了归百姓生活,回顾历史,香文化的盛衰就像一个指标在告知国运发展何如。
从秦汉到当代,中国沉香文化发展两千多年间,大致可分为“佛教用香、王室用香、文人用香,百姓用香”四大分支,各大分支主次有序、先后影响,又相互交织融合。其中以佛教用香作为主线牵引其他四大分支。在佛教传入中国前,沉香仅仅作为珍贵的熏香用料,并未赋予文化或精神价值,佛教记载不少和香相关的故事与经文,《楞严经》中记载:“香严童子言:‘我闻如来叫我 缔观诸位有为相,我时辞佛,宴晦清高,见诸比沉水香,杏气寂然来人鼻中,我观此气,非木非空,非烟非或,来无所从,由是意销,发明无漏。’”香严童子以香修法,随佛教传入后带来了沉香的祭祀、祷告、思想、实用等多方面的发展,丰富了沉香的内涵。王室用香除了奢靡的享受外,多用沉香祈告上苍,以求风调雨顺,亦推崇用沉香礼佛;佛教用香与皇室用香又影响了文人用香,文人多用香修身养性,开启心智,少数文人亦透过沉香寻求精神灵魂层面的超脱。像李商隐、苏东坡和黄庭坚都是知名香友,他们不仅留下了不少香方,还创作了大量与沉香有关的文学作品。佛教用香与皇室用香都影响到了百姓用香,但文人用香的普及,却是百姓用香的真正“推手”,使香文化全面渗透了社会各阶层百姓。百姓用香则多用于祭祀、拜佛,日常生活。到了现在,各类用香文化基本融于一体,打破了所为“权贵”、“高雅”、“文艺”等壁障,回归到用香的本质。
明清时期,沉香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。文人用香风气盛行,把香视为名士生活的一种重要标志,以焚香为风雅、时尚的事情,对香具、薰香方法、品香都非常讲究。明代雕刻艺术发展迅速,沉香雕刻作为新型材质同样也受到当时手工艺人的关注,出现了大量的沉香雕刻艺术品,这些沉香雕刻品上有花卉、人物、山水,雕刻技艺高超,都是采用高品级沉香雕刻而成的。到明朝时期,线香已有广泛使用,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术。各类典籍都有很多关于香的记载,周嘉胄所撰《香乘》尤为丰富。
清朝中期受海禁影响,海外的香品无法进口,沉香原料匮乏,所以皇宫中对沉香的使用更加珍惜。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有这样一个记载:“员外郎白世秀将做得伽南香数珠一串计一百零九个,重二两四钱,回残渣末重四两五钱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进讫。”宫里做手串剩下的香末都要回收,可见香料的珍贵。清代,玉器和珐琅器格外受到皇家贵族的喜爱,所以这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玉质和珐琅香具,不仅有实用的焚香功能,更具装饰性和观赏性。清代开采技术和制香技术的提升使各个阶层用香都到达繁荣的阶段,从饰品到把玩件到日用的线香、塔香层出不穷。当然,在繁荣的背后是对沉香资源的进一步掠夺,这直到鸦片战争拉开中国的百年动乱序幕,沉香方有稍作喘气的时机。动乱期间中国的香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遭到冲击,而在民国时期,沉香文化已经出现断层,但还有少数富庶家庭仍保留着用使用沉香的习惯,张爱玲在她的一篇小说《沉香屑:第一炉香》里,也提到了沉香,文中说,“请您寻出家傅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,点上一炉沉香屑,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,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,我的故事也该完了。”由此推测,在她所身处的民国时代,人们还有用香炉燃点沉香屑的生活习惯。中国大陆直到改革开放前后沉香文化方才慢慢复苏,可幸,如今国家发展昌盛,在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发展高峰中,香文化又再次悄悄地回到了归百姓生活,回顾历史,香文化的盛衰就像一个指标在告知国运发展何如。
从秦汉到当代,中国沉香文化发展两千多年间,大致可分为“佛教用香、王室用香、文人用香,百姓用香”四大分支,各大分支主次有序、先后影响,又相互交织融合。其中以佛教用香作为主线牵引其他四大分支。在佛教传入中国前,沉香仅仅作为珍贵的熏香用料,并未赋予文化或精神价值,佛教记载不少和香相关的故事与经文,《楞严经》中记载:“香严童子言:‘我闻如来叫我 缔观诸位有为相,我时辞佛,宴晦清高,见诸比沉水香,杏气寂然来人鼻中,我观此气,非木非空,非烟非或,来无所从,由是意销,发明无漏。’”香严童子以香修法,随佛教传入后带来了沉香的祭祀、祷告、思想、实用等多方面的发展,丰富了沉香的内涵。王室用香除了奢靡的享受外,多用沉香祈告上苍,以求风调雨顺,亦推崇用沉香礼佛;佛教用香与皇室用香又影响了文人用香,文人多用香修身养性,开启心智,少数文人亦透过沉香寻求精神灵魂层面的超脱。像李商隐、苏东坡和黄庭坚都是知名香友,他们不仅留下了不少香方,还创作了大量与沉香有关的文学作品。佛教用香与皇室用香都影响到了百姓用香,但文人用香的普及,却是百姓用香的真正“推手”,使香文化全面渗透了社会各阶层百姓。百姓用香则多用于祭祀、拜佛,日常生活。到了现在,各类用香文化基本融于一体,打破了所为“权贵”、“高雅”、“文艺”等壁障,回归到用香的本质。
上一篇:香道文化
下一篇:
返回